10月24日,战略支援部队、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北京理工大学、中国中铁、国家电网、国家发展改革委等团队来到北京展览馆,参观“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开展近1个月来,这样的场景几乎每天上演。
在四川展区,来自泸定县文物考古研究所的夏芸、四川博物院的郭文荟、邓小平故里管理局的杨丽、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的李晨曦等4名讲解员娓娓道来。作为四川展区的“解读者”,她们中的很多人从几个月前便开始准备此次大展的讲解工作,每天为几十批次的数千名观众做精彩讲解,展现四川十年砥砺奋进的发展成果。
上岗国家级大展,背熟稿子还远远不够
“能够参加此次‘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的讲解,真的非常荣幸。”2018年,夏芸曾在国家博物馆参与讲解“伟大的变革——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大型展览”,今年再次承担国家级大展讲解任务并担任领队,她深感重任在肩。
有趣的是,首批赴京“上岗”的3名四川展区讲解员,呈现出“一老带两新”的年龄结构:夏芸是那一“老”,两“新”则是郭文荟和杨丽。
24岁的杨丽供职于邓小平故里管理局,今年6月,她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报名参加了讲解员选拔,没想到半个多月后就接到入选通知的电话。“家人听说这个消息特别高兴,尤其是我的外公。他是共产党员,在北方当过兵,对北京有一种特别的感情。”郭文荟曾在一家药企负责讲解工作,今年入职四川博物院,此前得知“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招募讲解员,她果断报名,认真准备,最终脱颖而出,幸运入选。
首次进京担任国家级重要展览讲解工作,四川展区不少讲解员既兴奋又倍感压力。郭文荟此前在四川博物院从事历史、文化方面的展览讲解工作,她深知自己需要“补课”,提交了报名材料之后,就开始提前做准备,登录学习强国等平台,了解四川经济社会发展各方面取得的成就。这对她入选后背诵讲解词帮助很大。
今年8月中旬,3人提前来到北京,参加为期一周的集中培训。
普通话、形体训练、科学用嗓、发饰妆容、仪表仪态……每天的课程都排得很满,培训后期,还要在来自全国的上百名同行和评委面前进行讲解检查,不仅考验讲解员的业务能力和对讲解词的熟悉程度,更是对心理素质的极大挑战。
杨丽回忆,培训授课老师都是相关领域的专家,比如“语言表达基础”课程,就要求讲解员们事先打印文稿,并深入掌握文稿的主题、背景、意义等更广泛的内容。“以前我拿到讲解词,通常读熟、背熟就好了,老师让我意识到这还不够。只有对稿子理解得更加全面深入,讲解过程中的情感表达才能更加准确、生动。”
培训结束后不久,3位讲解员开始进入北京展览馆熟悉场地,并且有针对性地准备讲解工作。从那时起,她们就像上班一样,每天到四川展区“打卡”。“我的工作经验比较少,之前主要讲解邓小平同志生平事迹,而四川展区的讲解词有一万字,涉及经济社会的方方面面,对我来说这是最大的挑战。”杨丽从展品和讲解词开始,通过搜索查询、请教领导、和同事讨论等方式,尽快拓展自己的知识面,增进理解。
把讲解词记下来是一回事,面对观众讲出来是另一回事。讲解员们除了自己练习,还要配合讲解词,不断在展厅里彩排磨合,从一块展板走到下一块展板需要几步、要站在哪个位置、手指在哪个方向都要有定准。此外,大家通过互相讲解“查漏补缺”,每天晚上回到住地,就一起查资料“补课”,以保证“知其所以然”。
为四川老乡讲解,感受别样的乡音乡情
“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开幕后,讲解员们每天早上8点15分准时到达展览现场,一直工作到下午5点闭馆,其间轮流吃饭、休息。
“要一直穿带跟的鞋活动、讲解,所以一开始有些不习惯,腰很酸,还有人第一天就磨出了水泡。”不过杨丽也表示,每次在四川展区开始新一天的工作,自己总是发自内心地开心,因为又能将大美四川的发展成果介绍给全国观众。
对此,刚刚来京不久的川陕革命根据地红军烈士陵园讲解员李晨曦也深有体会。10月10日晚,她接到进京参与大展讲解的通知,经过一系列紧张的准备,短短10天后就亮相四川展区。“展板、展品太精美了,布置得也非常有四川特色,家乡的发展变化历历在目。感觉之前背过的讲解词,尤其是数据,一下子就具象了起来。”
这种成就感,令讲解员精神抖擞,不断在工作中提升业务水平。“讲解词第一句‘欢迎参观四川单元’,就有讲解员反复练习了几十次。”夏芸表示,不同于自己平时介绍长征故事时采用的悲壮、慷慨激昂的语调,“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更应该突出一种自豪、快乐的情绪,并通过讲解员准确地传递给观众。
开展以来,“奋进新时代”主题成就展一直采用团队预约参观,每天观众人数约有7000左右,四川展区平均每天接待30到50个团队。不少讲解员首次参加国家级大展讲解,收获颇丰,上岗才几天,李晨曦已经在手机备忘录里写下了不少内容。“我之前习惯了室外讲解,刚开始想跟观众拉近距离,结果不适合室内讲解。”她发现,这容易束手束脚,影响参观进度。“这是实践中才能获得的经验,非常珍贵。”
在来来往往的众多观众中,讲解员们注意到,四川籍观众总是特别容易辨认。
“四川籍观众特别明显,过来就先找跟自己老家有关的展品,听说我们讲解员都是四川人,马上改用四川话跟我们交流,有点‘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的感觉。”李晨曦说。杨丽对一位在北京某高校工作的四川观众印象深刻:“他说,‘我们虽然人在北京,但也是家乡的一分子,推动治蜀兴川也是我们的责任’。”
在四川展区,大熊猫元素尤其成为四川籍观众“打卡”的重点,不少人请讲解员帮忙拍照。一位在央企工作的成都籍女士说,来老家的展厅,主要任务就是帮孩子拍大熊猫的照片。“大熊猫不仅是四川的一张名片,也是我们这些游子的一种思念。孩子虽然出生在北京,但很喜欢大熊猫,或许这也是一种‘基因’的传承。”
党的二十大期间,夏芸还承担了为四川省代表团讲解的重任。“我们提前10天进入闭环管理,高标准、严要求不断演练。”作为一名已经工作17年的资深讲解员,夏芸内心的荣幸更甚于紧张。“作为四川展区解读者,向大家介绍大美四川十年砥砺奋进成就,不仅是对我的考验和锻炼,也让心境得到了提升。”
应对观众“考验”,每个字都要反复斟酌
让讲解员们意想不到的是,她们的工作也能为四川“带货”。“擦亮农业大省金字招牌”板块,展出了我省部分特色农产品,一些观众好奇询问“这是真的吗?”,在得到肯定答复后,有人立马掏出手机搜索下单会理石榴等农产品。
除了这些“意外之喜”,讲解员们介绍四川展区,还得应付各种考验。
夏芸说,除了在京工作的四川老乡,令她印象深刻的还有不少学生观众,“他们涉猎的广度和深度,都出乎我的意料”。比如,讲解中提到“华龙一号”时,不少学生会问,“华龙一号”是中国自主三代核电技术,那么第一代、第二代是什么;讲到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有学生问,它和都在观测宇宙的贵州“天眼”有什么不同;讲到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时,有学生问,它是用什么材料、什么工艺铸造的……
“这些学生有的是初中生、高中生,有的是来自清华、北大的新生。他们勇于提问、敢于提问,还就一些问题跟我们进行讨论。”夏芸说。
“对这些问题不能想当然地回答,因为某种程度上我们代表了一种权威的声音,每个字每句话都要反复斟酌、确认。”李晨曦说,为了不让观众留下遗憾,讲解员们特意留下了他们的联系方式,在进行准确了解后,一一给予回复。
在大展上,还有不少参观团队“有备而来”,重点关注与其工作相关的展品。
“中核集团观众看到‘华龙一号’核岛模型,就问我们‘人造太阳’在哪里。”郭文荟说,四川展区参观者中,国家电网观众直奔金沙江巨型水电站互动装置、布拖(建昌)±800千伏换流站模型等展品,东方电气集团在京员工重点关注50兆瓦重型燃气轮机模型……说起跟自家有关的“大国重器”,参观者们自豪之情溢于言表。
其中,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幻影沙盘前,总是非常闹热。“有一次,北京邮电大学的参观者在展品前展开了热烈讨论,后面一群十几二十岁的孩子伸长了脖子听,真有一种‘勇攀科技高峰、少年决胜未来’的感觉。”夏芸说。
她对这件展品也有特殊感情。“这座观测站位于稻城,那里是我外公工作、母亲成长的地方。”同时,相对于其他更贴近生活的展品,它又显得十分神秘:它是什么?怎么工作?能起什么作用?夏芸不断检索学习,希望给观众讲明白。
杨丽和郭文荟则更倾心于今年7月出土于三星堆祭祀区8号坑、首次向公众展出的一件青铜人头像。“一些媒体报道了这件青铜人头像,所以有很多观众专门来看,大家都很震撼、很开心,不停地给我们提出各种问题。”杨丽说。
“工艺技术超乎想象,很难想象古蜀人怎么做出这么精湛的作品。”杨丽还没去过三星堆博物馆,让她无比庆幸的是,自己第一次与三星堆文物“亲密接触”,就是在这样一个国家级大展上,将一件“首秀”文物介绍给全国观众。